一、前言
全球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甚劇,各國為阻止氣候變遷加劇,積極研擬減量目標,尤其為達到《巴黎協定》中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.5°C以內,各國透過致力於實現淨零排放(Net Zero Emission)目標,全球目前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布推動「淨零排放」。根據國際能源署(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, IEA)分析,在淨零轉型過程,電力部門是淨零轉型過程最關鍵的領域;未來30年間若要實現快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,需要採取一系列措施,包括避免需求、提升技術性能、增加使用再生能源或氫等替代燃料、電氣化與碳捕捉、再利用及封存(Carbon Capture, Utilization and Storage,CCUS)技術等[1]。
此外,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(26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, COP26)於2021年11月13日畫下句點,197個國家代表談判後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議(Glasgow Climate Pact),期至本世紀末的全球氣溫升幅應低於1.5℃,並要求各國需在2022年底前強化2030年減排目標,加速致力於逐步減少未經溫室氣體排放處理的煤炭發電(Phase-Down of Unabated Coal Power),並淘汰無效率的化石燃料補貼,以實現2050年零碳排目標。
而為達成2 0 5 0 年淨零排放,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(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, IPCC)1.5°C特別報告及IEA等國際組織與主要國家淨零排放評估皆指出,欲達淨零排放,能源部門消費需大幅降低,並須透過燃料替代(電氣化或轉為無碳/低碳燃料),減少化石能源使用。因此,各國未來除了透過大規模增加再生能源使用外,也可能需要導入碳捕捉技術,以確保在淨零碳排風潮下永續成長。而根據IPCC計算,2050年後,全球每年必須捕捉與封存大約120億噸二氧化碳,相當於目前全球排放量的三分之一[2]。
依《能源統計手冊》所示,臺灣2021年發電裝置容量59,375.4千瓩,其中火力機組裝置容量為42,301.8千瓩,占總裝置容量71.2%[3]。目前國內運轉超過30年以上機組約7座,21至30年機組18座,20年內機組18座[4]。若依照IEA於2021年提出全球淨零排放路徑里程碑之建議,至2040年應淘汰所有未減排的燃煤與燃油電廠。因此,除了大規模增加再生能源使用外,未來臺灣若要建構去碳能源系統,勢必需導入碳捕捉與封存技術[5],以達到淨零轉型。
本文將介紹淨零轉型對能源與電力部門發展影響,並分析臺灣火力電廠碳排放狀況趨勢與導入碳捕捉技術之情境,提出以無碳電力憑證(Carbon-free Power Certificate)推動電力部門淨零轉型建議供各界參考。
相關檔案: 以無碳電力憑證推動電力部門淨零轉型建議